大口径无缝钢管|大口径卷管前景未必“一片光明” 更未必“一片黯淡
近来,中国正经历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艰难调整期,经济增速明显放缓,银行间市场资金极度紧张,更有人甚至称“中国版次贷危机”将爆发。此间,中国钢铁行业也同样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期;中国钢材市场也伴随着宏观经济调整和行业自身发展矛盾,久靡不振。
这一现状,已经引起国内外舆论及业界的高度关注,更有不少人对中国钢铁的前景堪忧,甚至悲观。
当前,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形势?这是我们必须要冷静思考的。
――对于行业困境必须要经历从“痛苦到自信”的过程。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的钢铁产业,对中国经济的关联十分紧密,宏观经济的一举一动都会波及钢铁,舆论对钢铁行业的高度关注是理所当然的。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:即使是在钢材需求低迷之际,国外某些机构、企业、人士、舆论仍不乏有“乐观预期”(主要表现在钢铁原料方面);也有“悲观判断”(主要表现为贬低中国钢铁)。其实,各种言论背后或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盘算。对于这一切,我们都需要冷静看待,不轻易兴奋,更不必恐慌。对于涉及钢铁行业的各种重要“敏感信息”,我们既要保持高度关注,更要善于甄斌真伪;对于某些以夸张的形式或过度悲观的“唱衰言论”,我们必须识别其真实用意,更不能轻易丧失对中国钢铁未来发展的自信。
――对于钢市低迷必须要磨砺从“迷茫到理性”的认知。毋庸讳言,曾经的中国钢铁行业,有着辉煌的业绩,更有着号称几百万人产业大军;曾经的中国钢市,有着丰厚的利润,更有着号称数量为几十万的钢贸企业。但如今,不仅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几乎枯竭,而且钢贸商还背负着“防火、防盗、防钢贸”的舆论嘲谑。的确,面对这种巨大的而痛苦的极大反差,业内对中国钢市的未来深感迷茫。但是,在经历了时间的磨砺,我们已经渐渐开始从迷茫转为理性。如今,也许我们都在深刻反思着每当钢价暴跌或暴涨之际,我们自己曾经反复强调的“政府不要干预市场,要靠市场调节供需”之观点能否在实践中获得验证?当今,数量过于庞大的钢贸行业、产能过剩而集中度低的钢铁行业所呈现的“生产和流通”之弊,已经殃及到了所有“当事者”自身。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是钢厂还是贸易商,现在已经开始主动“调整自身”了。
|